文︱陆弃趣策略
美国总统特朗普于6月12日签署行政决议,正式阻止加州在2035年之前实施禁售燃油新车的环保计划,这一举措不仅对加州州政府构成正面冲击,也令全美环保阵营受到沉重打击。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、主要经济体纷纷迈向“碳中和”时代的今天,美国联邦政府却选择与全球趋势逆行,这种出于短期利益考量的政治干预,不仅破坏地方治理自主性,也撕裂了美国国内在气候议题上的政策共识。
加州的禁燃计划最早于2020年由州长纽森签署行政令确立,并逐步发展成美国地方减排政策的代表蓝本,现已有11个州相继效仿,占据了全美三分之一的新车市场。这一目标虽看似激进,却是在科技进步与气候危机日益迫切背景下的理性选择。电动车替代燃油车,已是各大车企转型的战略方向,而非单纯环保主义者的幻想。然而,特朗普此番粗暴叫停,不仅意味着一纸政令否定了数年努力,更是一次高调的政治表态,宣示对环保转型的彻底否决。
特朗普撤销的不仅是“零排放新车”计划,他还一并废除了加州针对重型车辆的低氮氧化物排放标准,连同环保局去年批准的“零排放重卡递增计划”一并作废。这一系列打包反转措施,彻底摧毁了加州打造“绿色交通体系”的制度支撑。表面看是联邦对地方的政策纠正,实则是对企业利益的优先保护。彭博社指出,一些汽车制造商与石油公司早已对加州目标怨声载道,认为计划脱离现实,影响销量与成本。如今特朗普替他们“出手”趣策略,无异于为传统利益集团清除道路上的“环保障碍”。
美国政府的这一立场转变与当前全球格局不无关联。在拜登政府力推绿色新政、全球资本加码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,特朗普阵营持续渲染“环保过度”、“电动车威胁就业”等叙事,试图动员制造业核心州的选民。特别是在2024年大选后,特朗普重返白宫,使得能源政策再度回到“美国优先”的原教旨主义思维中,优先照顾化石能源企业的利益、优先维系传统汽车制造链的短期稳定、优先排斥国际协议下的减排责任。这种态度与欧盟坚定推进绿色工业、与中国加码新能源产能的全球趋势形成鲜明反差。
不仅如此,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动还涉及对美国联邦制的挑战。长期以来,加州因其强大的经济体量与技术创新能力,在环保立法上享有超出普通州份的豁免权,并多次获得环保局(EPA)的例外批准。然而,此次特朗普不仅否定了加州自身的立法权,还追溯性撤销了EPA之前的认可,这种行政强制手段的使用,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宪政争议。州长纽森已第一时间表态,将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回击。这意味着,环保议题在美国不再只是行政选择,而是进一步演化为“地方与联邦”“环保与经济”的全面法律战。
从国际角度观察,特朗普的决策也释放出极为复杂的信号。正当欧盟推进碳边境税、2035年禁燃政策几乎板上钉钉之时,美国却选择主动后撤,等于放弃了在绿色经济竞争中的规则制定权。在中欧携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、日中韩争夺电池与电机技术主导权之际趣策略,美国若继续固守传统燃油产业链,不啻于战略自废武功。特斯拉这样的美国代表性电动车企业,其未来也将在国内政策冲击下陷入更多不确定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政策逆转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也极为负面。长期以来,西方国家在气候治理上承担主导责任,尤其是美国作为全球排放大国,其政策导向往往成为他国制定减排路径的重要参考。如今,美国以“维护企业自由”为名否决地方政府的减排举措,不仅会加剧全球气候合作的信任赤字,也可能助长某些国家的推脱情绪,让气候协定的实施更加举步维艰。
在国际外交层面,这也将损害美国自身的软实力。过去数年,拜登政府试图通过气候外交重新夺回全球道义高地,参与巴黎协定、主办气候峰会、对外承诺减排资金。如今特朗普对环保政策的大幅反转,不仅会引发国际社会对美承诺的质疑,也将加剧美国国内政策的不可预测性。盟友难以判断未来美国是否会再次“变脸”,而竞争对手则可能借机争夺国际绿色治理话语权。
特朗普此番行为表面上是一次行政胜利,实质上却是对美国社会共识的解构,对全球气候治理秩序的干扰,以及对国内科技产业长远布局的破坏。在一个环保与能源转型已不可逆转的时代,联邦政府若一味维护化石能源与传统制造业,不仅会在技术赛道上落后,更将错失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机。加州之所以敢于提出禁燃目标,正是基于技术实力、市场体量与道义立场的综合判断。如今这一“绿色先锋”被强行拦截,其背后是政治意志凌驾于技术趋势之上的悲剧缩影。
特朗普可以在白宫签署决议,但无法签署历史的倒退令。禁燃与否,不再是加州一州的选择,而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的一个节点。美国是否还愿承担引领角色,或只甘心做一个阻碍者,答案已经写在这份行政决议中。
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